马的造型比较肥硕,这个马的品种,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,所以和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,马的臀部比较肥,颈部比较宽。唐马的造型特点,它是以静为主,但是静中带动,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。但是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,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,眼睛是圆睁的,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,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,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,也可见匠人们高超的制作工艺了。
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。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,这在唐代本来就是,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,红、绿、白三色,让它交错、间错地使用,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,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特的流窜工艺,出窑以后,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,它有原色、有复色、有兼色,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,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。
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、饱满,与唐代艺术的丰满、健美、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。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,形态自然,线条流畅,生动活泼。在人物俑中,武士肌肉发达,怒目圆睁,剑拔弩张;女俑则高髻广袖,亭亭立玉,悠然娴雅,十分丰满。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。
唐三彩胎质白中泛浅红、浅黄色。胎土细、实,含有矿物杂质。由于大多从墓中出土,历经千年时间,器物露胎处有风化现象;仿品多为瓷胎或以石膏为胎,胎质洁白、细腻,无风化现象。杂质少,叩之声音响亮,上手手感较重。
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,在同一器物上,黄、绿、白或黄、绿、蓝、赭、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,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。“三彩”是多彩的意思,并不专指三种颜色。
不同时代、不同地区、不同窑口出品的陶瓷制品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色,例如所采用的原料、火候、造型、纹饰、手法等。这些都可以从一些书上找到详细的说明。即使用现代技术高仿的赝品,只要仔细观察比对,还是会发现赝品是无法做到完全一致的模仿。
常见的鉴定真伪方法有:看刀法是否流畅自然;釉面无耀眼浮光;用兽皮去擦可见极细小的细纹;真正出土的古董陶瓷上的土锈是渗入到瓷器里的,而仿制品的土锈经过反复擦拭是可以去除的;听音,瓷器因年代、原料、窑口不同,敲击发出的声音也不尽相同。要注意的是,有时候造假者为了做到以假乱真的效果,会采取“拼接”的手法,就是一件瓷器由真假两部分拼接而成,通常这发生在一些残缺的真品上。
唐三彩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。自唐贞观统治以来,这个国家繁荣昌盛。唐三彩作为一种随葬工具,是按照官员身份埋葬的,形成了深葬的习俗。从原材料来看,它主要用于一种器皿,如黄、绿、白或黄、绿、蓝等颜色,形成了丰富的艺术效果。它是一种以细白土为胎料,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的多色低温釉瓷。
俗话说“翘皮纹”或“芝麻釉”,看起来像是一些大小一致、透明、轻盈的小片。片纹两侧釉面微翘,很少分离,故片纹无杂质浸没现象。但是,如果三色兵马俑表面严重去釉,片状图案就会分离。然而,仿制品一般尺寸较大,粒径较长。它们非常不稳定,而且它们之间存在差异。到目前为止,伪造者还没能复制出与一样的“翘皮纹”来。因此,有无“翘皮纹”,这是鉴定唐三彩的好依据。